首页>>互联网>>物联网->物联网采样时间怎么设定

物联网采样时间怎么设定

时间:2023-11-30 本站 点击:0

导读:今天首席CTO笔记来给各位分享关于物联网采样时间怎么设定的相关内容,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信号采样的定义?何为采样周期?对采样周期有何要求?2、一类二类环境空气采样方法及时间3、什么叫周期采样,采样时间,采样周期

信号采样的定义?何为采样周期?对采样周期有何要求?

信号采样也称抽样(sample),是连续信号在时间上的离散化,即按照一定时间间隔△t 在模拟信号x(t)上逐点采取其瞬。

采样周期:在周期性测量过程变量(如温度、流量……)信号的系统中,相邻两次实测之间的时间间隔。离散控制系统(包括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都采用周期性测量方式,采样间隔之内的变量值是不测量的。采样周期的选择甚为重要,一般取为回复时间(即大体上达到稳态所需时间)的十分之一左右。

扩展资料

1933年由苏联工程师科捷利尼科夫首次用公式严格地表述这一定理,因此在苏联文献中称为科捷利尼科夫采样定理。

1948年信息论的创始人C.E.香农对这一定理加以明确地说明并正式作为定理引用,因此在许多文献中又称为香农采样定理。采样定理有许多表述形式,但最基本的表述方式是时域采样定理和频域采样定理。

采样定理在数字式遥测系统、时分制遥测系统、信息处理、数字通信和采样控制理论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采样周期

百度百科—信号采样

一类二类环境空气采样方法及时间

一类环境30分钟,二类环境15分钟。

1、溶液吸收采样法

(1)吸收管(瓶)的阻力、吸收效率、发泡的均匀性应符合监测方法标准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吸收管(瓶)不得使用。

(2)夏季、冬季采样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防止因温度过高、过低而导致吸收液蒸干、结冰、吸收管(瓶)冻裂等情况的发生。

(3)吸收管(瓶)阻力测定、吸收管(瓶)吸收效率测试(HJ 194附录)。

2、吸附管采样法

(1)若现场空气中含有较多颗粒物,可在采样管前连接过滤装置。为防止吸附剂颗粒进入采样器内部,采样器的进气口需有合适的过滤装置。

(2)空气中水蒸汽或水雾太大会影响采样效率,采样时空气相对湿度应小于90%。

(3)采样时流量应稳定,采样前后的流量相对偏差应不大于10%。

(4)吸附管采样法的实际采样体积应小于安全采样体积,必要时应在采样前按照监测方法标准要求进行穿透试验,以保证吸收效率,避免样品损失。

(5)样品箱要有防震和防撞措施,防止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坏。

3、滤膜采样法

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手工监测方法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分别见GB/T 15432、HJ618和HJ 656。颗粒物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按照各项目监测方法标准要求执行。

4、滤膜-吸附剂联用采样法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按照HJ 691和各项目监测方法标准执行。

5、直接采样法

(1)真空罐(瓶)采样法

①真空罐(瓶)清洗后,每20只应至少取1只注入高纯氮气分析,确定是否清洗干净。每个采集过高浓度样品的真空罐(瓶)清洗后,在下一次使用前均应进行本底污染分析。

②玻璃真空瓶易碎,不锈钢真空罐的内壁进行过惰性处理,强烈碰撞会导致内壁变形或涂层脱落,致使样品保存效率下降,因此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需小心谨慎,做好保护。

(2)气袋采样法

①进气管、接头或阀门等辅助装置需选用惰性材质,气袋体积应满足监测方法标准对采样量的要求。

②使用前需对气袋进行吸附或渗透检查,稳定性差的不宜使用。

③每批气袋使用前需进行空白实验和检漏试验。气袋的检漏方法:当气袋充满空气后,浸没在水中,不应冒气泡。

(3)注射器采样法

①注射器气密性检查:注射器内芯与外筒间应滑动自如,先吸入空气至最大刻度,用配套密封头封好进气口,垂直放置24小时,剩余空气应不少于60%。

②注射器及配套密封头的材质不能污染、吸附样品,不可与样品发生化学反应。

③新的或使用过的注射器,需及时清洗、烘干,以排除可能的干扰。清洗后的注射器应排尽内部气体,密封保存在洁净环境中。

什么叫周期采样,采样时间,采样周期

分太少,我就简单回答下吧

微机保护其实就是通过处理器运算采样值来实现控制断路器动作的继电保护。

采样就是通过HOP或者HCT来取得适时数据

采样频率和周期是指一定时间周期(一般是秒)内采取采样值多少次,多长时间采集一次。

主要有CPU运算,互感器采样,继电器动作,液晶屏显示等硬件,其他机箱啊端子啊电阻电容什么的就不说了

结语:以上就是首席CTO笔记为大家介绍的关于物联网采样时间怎么设定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IOT/2892.html